责编|【华夏公益》栏目主持人 余友勇 蓝义淋
审核|华夏影响力、南方影响力总编辑 李寒江
在南方城市的一隅,有一处温暖的港湾——南宁市蚕豆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蚕豆工坊。这里,每天都聚集着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是心智障碍的家长们,正专心致志的编织着属于他们的全新生活篇章。
这些家长,大多都有着相同的沉重遭遇,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被诊断为孤独症,存在学习、沟通及社会互动等功能障碍,需要长期康复训练。孩子的心智障碍问题,犹如沉甸甸的巨石,重重地压在家长们的心头。由于孩子常被外界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漫长康复期所需的高昂费用,使得许多家庭经济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在长期的疲惫与焦虑中变得紧张,生活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循环,看不到尽头。
然而,即便身处这般困境,仍有部分家长自强不息。他们因共同的身份凝聚在一起,自发成立了 “星心愿特需家庭互助站”,搭建起一个自助、互助的资源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相互扶持,努力影响和带动更多家长共同寻找生活的曙光,努力挣脱困境的枷锁。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星心愿互助站与蚕豆工坊结识。蚕豆工坊以帮扶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增收为核心的手工作业车间这一宗旨,与互助站家长们的需求不谋而合。很快,工坊的非遗绣球手工制作项目吸引了家长们的目光。
起初,对于许久未接触手工制作的家长们而言,面对制作绣球这一挑战,可谓困难重重。在填充棉花的环节,力度的把握成了一道难题,用力过猛,绣球便鼓胀得失去了应有的精致;稍有疏忽,棉花填充不足,绣球又显得干瘪无神。塑形之时,那看似简单的圆润形状,却总在他们手中变得歪歪扭扭,与理想中的模样相差甚远,常常让他们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但这些坚韧的家长们,没有被困难击退分毫,他们围坐在一起,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分享着各自在制作过程中的点滴经验,探讨着应对难题的窍门,车间里满是温暖与互助的氛围 。
时光悄然流转,在无数个日夜的打磨与坚持下,家长们的手艺愈发精湛。令人欣喜的是,那些在手工制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家长,已然成为了工坊里的中流砥柱。他们摇身一变,担当起教学老师的角色,将自己摸索出的技巧、领悟到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来加入的伙伴,让这份技艺得以传承与延续 。
如今,每天来到工坊制作绣球,对他们而言,早已不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在专注于一针一线的过程中,生活中的烦恼与压力被他们暂时抛诸脑后,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重新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与愉悦。
一双双饱经生活磨砺的巧手,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努力下,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绣球。这些凝聚着心血与汗水的作品,不仅为家长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困境,更让他们在生活的泥沼中重新找回了自信与尊严。当看到凭借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劳动成果,化作支撑家庭前行的经济力量,家长们的眼中满是骄傲的光芒,那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坚定信念 。
如今,在蚕豆工坊,制作绣球已深深融入家长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这里,他们携手并肩,共同成长,相互扶持,用勤劳的双手,为家庭撑起了一片新的天空。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坚强奋斗的榜样,引领着孩子们一同向着光明的未来,坚定无畏地大步前行 。
备注:《华夏影响力》新媒体【华夏公益】特别栏目由广西蚕豆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鼎力协办。